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中文名:史铁生

外文名:Tiesheng Sh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职业:小说家、电影编剧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信仰:基督、佛(著有《昼信基督夜信佛》)

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婚姻状况:已婚

妻子:陈希米

逝世地:北京

分享

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写作作品

剧本

史铁生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

《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电影诗,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短篇小说

1979年发表之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 *** 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 *** 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著有

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之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史铁生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短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被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也被选入语文上海版中学七年级课本,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我的梦想》被选入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中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我与地坛》被选入苏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之一课。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部分作品

图册 7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零零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北京市]北京市作家职称,北京作家简介

现在的作者分几个等级,

以下是一篇文章北京市作家职称,里面有说到作家职称北京市作家职称的等级分类,相信楼主看了就能知道了: 是不是作家谁说了算——质疑作家职称评定制度 时间:06-03 09:28 作者: 黄东成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台港之旅,见到了许多文朋诗友,相聚甚欢。席间谈起大陆作家按月拿固定工资之事,北京市作家职称他们无不艳羡。台湾、香港基本上没有专业作家,作家都另有自己固定的职业,写作仅只是一种爱好,一种虔诚的业余爱好。也有极个别畅销书作家如梁羽生、古龙等名牌大腕,那是出版商吃他们了,宁可倒三七开,甚至倒二八开,也抢着给他们出书,大概他们可以称之为专业作家。 作家为什么要评职称?又由谁来评定这个职称?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作家,绝不是靠几个人评短议长评出来的,而是因其作品被社会承认才脱颖而出。况且,你们将作家分成一、二、三、四级,也就是一、二、三、四等,这样的定位合适么?巴金、冰心是几级?如果巴金、冰心两位大师是一级作家的话,还有谁有资格与他们匹敌也能评为一级?倘若任何什么人(包括知名、不知名的)很容易都能评上一级的话,作为评职称本身还有多大意义,说穿了无非只是为了每月工资单上多加上一两个数码。 会不会有人就此躺在×级作家的工资单上吃老本,再也没有任何作品问世了?还有,一级作家写的作品,能保证都是一级精品名作么?多年不再动笔,读者几乎已经将此类作家遗忘,还能是终身的一级作家么,还能被认为是“作家”么?相反,被认定是末流的三、四级作家,就一定写不出有社会价值、有艺术品位、兼有轰动效应的名作么? 针对一连串的问题,我几乎插不上话。就我所知道的告诉他们,原来中央制定的13个职称系列中并没有作家这一系列,作家嘛,原该以文取酬,凭作品拿稿费,天经地义。可是有作家心理不平衡了,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都有职称,为什么作家不该有?这不仅仅是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还关系到作家的社会地位。于是,三绕两绕,职称里面就多出了个作家系列。即使没有作品的“作家”,也就照样可以毫不脸红地按时获取工资。 作家评职称的利与弊,对繁荣创作的是与非,尚难定评,非本文之所论。不过,从已经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矛盾看,确实出乎政策制定者的意料之外。 按说,作家系列的高级职称本有客观标准:一级作家至少要有两本专著以上、发表数十上百万字的作品;二级作家则需有两本著作及发表数十万字的作品。但实际操作中,“客观标准”往往失去效应,没有著作的照样能评上一级,有多本著作的反而评不上一级。即不该上的上了,该上的没有上。原因何在?权力意志。圈子内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圈子外的,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或者卡你指标,或者指定评委,或者掌握三分之一选票……手法与办法不胜其多。总之,权力意志成了没有标准的绝对标准。 据悉,某地作家协会受命作家系列的职称评定前,专业作家不评职称,刊物编辑职称则送往出版系列评委会评定,时有不如愿不遂意情况发生。自作家系列下达后,负责职改的作协某领导人得意之色溢于言表,会上当众宣称:这下我们自己评定职称,好掌握了。好掌握者,两层意思,一可不受外单位的制约,再则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了。这个领导人曾多次努力为他的一个圈里人谋求“正高”未果,恰此时,立即顺水推舟将其纳入作家系列申报一级作家。奈因实在没有任何作品,有坚持原则的评委坚决予以 *** ,终于使出杀手锏,干脆将敢于 *** 的评委排除出评委班子,方如愿以偿,评上一个“没有作品的一级作家”。尽管贻笑大方,丑闻捅 *** 级报刊,也无法扳倒“一级作家”的既成事实,此不能不承认乃“掌握”之功。 圈内人不够条件的可以“掌握”上去,不同意见者够条件的当然也能“掌握”下来。就在同时,有个出了十多本专著颇有影响的作家申报一级,总是少一票而不予通过。究其原因,这个作家曾经得罪过这位掌握职改实权的领导。对待忿忿不平的群众议论,该领导一推六二五,“这是评委们无具名评定的”。知道内情的群众讪笑:评委不是由你确定的么?甚至,办了离退手续、圈子里的“没有作品的一级作家”能纳入评委班子,反而还在位的作协常务副主席却不予进入评委班子,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了么? 难怪,有人对此强烈对比编了绕口令式的笑话连讽带刺:写了十多部书的作家评一级得由“没有作品的一级作家”来评定,而“没有作品的一级作家”极力否定写了十多部书的作家没有资格上一级。看看,多拗口。 由此可见,评委评出的一、二、三、四级作家,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作家的知名度及真假作家的认定,绝不凭借评定的职称等级而论。以上例证虽属个别,当不可因此全部否定评委制,但反映出来的变相暗箱操作的问题和矛盾,已然明明白白。可见评委制并非惟一。权力、权势、权利以及派性对职称评定的干扰,已绝非个别,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引以为训。 作家,也应与国际接轨,还是应该靠作品说话。现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有名无名、大大小小的各类自由撰稿人,单汇集在北京的就有几千人之多。他们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根本没有什么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概念,全凭各自的实力激烈竞争。他们反对作家评职称。照他们的说法,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大作家,小作家,社会自会以其作品论定,绝不靠职称判定。 据悉,有一个省的作家协会已开禁给业余作家也评职称,只是不与工资挂钩。其实,除了听起来好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现在,教育界、社科院据悉已逐渐开始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山东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该省大学中学逐步取消职称评审,实现教师职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改革。看来,作家评职称的改革迟早也得提上议事日程。 但愿“没有作品的一级作家”从此绝迹。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北京市作家职称的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北京市作家职称,史铁生的原名就叫做史铁生,北京市作家职称他没有又名也没有字,他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 *** 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北京市作家职称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享年59岁。

扩展资料:

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1、《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之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

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爱情问题》:

《爱情问题》为史铁生精选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先生经典散文,包括《我与地坛》等被广大读者熟悉的作品。

他的散文里面处处体现着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广为流传的《我与地坛》还是《好运设计》,语句中都充满了哲学式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里还处处表达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温暖与热情。史铁生挖掘细小事物的光芒,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都无比令人钦佩。

3、《命若琴弦》:

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