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和李大钊谁是北京大学教授

陈独秀于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1916年李大钊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回国后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提倡新文化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严格意义上讲,李大钊曽出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一职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原名庆同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之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 *** 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 *** 之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之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 *** 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 *** 。1921年7月在 *** 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之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 *** 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之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更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2、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3、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4、陈独秀是中国 *** 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是中国 *** 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 *** 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5、陈独秀是中国 *** 之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6、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之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与孙中山共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独秀

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的简单介绍

谁知道有关陈独秀的生平资料及事迹?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 *** 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 *** 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 *** 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在1925到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中,多次反对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为了保证合作,国际要求 *** 员留在 *** 内),但是由于缺乏有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使得陈独秀等一次次被共产国际领导层错误的行政指令压下去。最激烈的一次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 *** ,单方面宣布退出 *** ,引起党内外轰动,因为 *** 员留在 *** 内服从后者的纪律是共产国际为确保国共合作的既定战略路线的中心政策(共产国际为何执行这一政策的部分原因参见百度百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词条)。但不久后共产国际领导层发来的指令使大多数 *** 党员继续坚持旧政策,而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异议分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与这种路线彻底决裂、另立独立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完全有别于共产国际的另一种国际国内革命纲领,更不了解当时国际领导层内部托洛茨基一派与斯大林一派正在就同一个中国革命问题进行激烈的纲领斗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陈独秀等少数 *** 人的异议外,其他大多数 *** 党员(包括被后人认为有先见之明、当时在党中央还一名不闻的 *** )都没有对共产国际指令提出哪怕一鳞半爪的反对意见和公开质疑。这就导致了中国 *** 员虽然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领导者却是为 *** 做苦力的政治局面(随便举个例子:1927年上海第三次大 *** 的实际领导者是 *** 党员,但他们的公开身份是 *** 党员,全世界都看到的是 *** 取得了大权,而不是 ***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对中国 *** 造成了强烈冲击,大批优秀干部在反革命屠杀中丧失,27年到30年代初的失败浪潮使 *** 在城市工人中的影响力严重削弱,直到20世纪末也未恢复过来。对这次革命失败负有之一责任的共产国际领导层(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首)把全部责任栽在它的中国支部—— *** 的头上, *** 又把主要责任栽在总书记陈独秀头上,指责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而对于这个栽赃陷害(也是 *** 党史上更大的冤案)。

其后,陈独秀在苦闷中反思,开始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要求 *** 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即反对斯大林主义的荒唐透顶的左倾暴动路线,同时也反对盲目向农村发展力量甚至把游击队高抬为红军(诚然,不仅陈独秀而且当时相当多数国际国内 *** 人都低估了农民运动),而主张以国民会议为中心,主张从民权民主斗争开始重新聚集力量。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开除出中国 *** 。12月,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 *** 的机会主义领导层。同时,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1932年,在上海淞沪会战中,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 *** *** 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共合作和 *** 领导抗日,在武汉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 *** ”的第三势力。此时的陈独秀已偏离了托派纲领,而倾向庸俗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并遭到多数中国托派的反对,但仍与托派组织保持关系直至逝世也未曾脱离过这种组织和思想、政治关系。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 *** 彻底决裂。晚年陈独秀最终的立场是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则上。1942年5月,陈独秀作为二十多年来一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战士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活动年表

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 *** 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 *** 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 *** ,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 ***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时期,他多次独自、或与少数同志联名反对共产国际领导层发出的一些明显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苏共和共产国际当权派的政治弹压。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陈独秀成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 *** 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

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 *** 中央的 *** ,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 *** 左翼反对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

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 *** *** 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于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评传-------------------------------------

小时候的 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一九零三年,二十五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当时,清国湖北留日学生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生。一怒之下,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所走的道路在这一剪中就选定了。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头上的辫子易剪,灵魂中的辫子却不易剪。因而,这条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一九零四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党。”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党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党。

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两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而这段时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一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那天晚上,四十一岁的陈独秀独立高楼风满袖,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这是空前绝后的举动,以后爱惜羽毛的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试想一位更高学府的文科学长,应当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更好是像贾政式的人物。陈氏的作为,太出格了。但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入狱之后,陈独秀的痛苦很快牵动了国人的心。中国之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历代文字狱、迫害、杀戮,都由知识者一人承担,而与大众无关。这一次,大众与知识者息息相关了。李辛白在《每周评论》发表短诗《怀陈独秀》:“依他们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这首未被重视的小诗,却蕴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身?诗中人称的转换已微妙地说明了知识者的位置:你——他们——我们,痛苦是“你”必须承担的。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在中国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 *** 总书记。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八年之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 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党”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 *** ,亦在情理之中。

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五日晚,患病在家休养的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被捕后,打电报给 *** 中央当局要求“严惩”、“处极刑”、“明正典刑”、“迅予处决”的,有新疆省主席金树仁、湖南清乡司令何健,以及 *** 许多省、市、县、乡的“党部”等单位。同时,江西瑞金出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 机关报”《红色中华》以“取消派领袖亦跑不了,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为标题,幸灾乐祸地发表消息。这也许是三十年代初国共两党拥有的唯一共识吧。两个自称革命的政党都欲把这颗“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傅斯年语)除之而后快,真是耐人寻味。《红色中华》发表多篇社论,称“陈独秀叛党以后,投降到资产阶级去作走狗,充‘ *** ’先锋”。而《中央日报》亦发表社评,宣称“反对并图颠覆 *** 者,即为叛国”。相映成趣。

“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亦即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陈氏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未冷却,难怪比他小得多的胡适也羡慕他的“年轻”。学生傅斯年谈论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一大转机,可是现在法西斯的黑暗势力将要布满全世界,而所谓红色变成了比黑色势力还要黑,造谣中伤、倾陷、惨杀……我们人类恐怕到了最后的命运!”陈氏却坚定地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独秀文存》是本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一九三九年,周恩来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国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党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中国领袖们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他们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无法把他“养起来”。同样的道理,今天成千上万的被“养起来”的文人们,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呢?

晚年在江津的生活是凄苦的,但却是自由的。蒋介石的资助被他拒绝,胡适建议他去美国写自传也被拒绝,他只接受北大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晚年陈氏所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老人一般都是知错不改的,陈独秀却截然相反。他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盘的反思和清理。这种否定自己的勇气是最可贵的。

另一项工作是语言文字学研究。陈氏最后一本著作是《古阴阳入互用倒表》。二十世纪后半叶,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成为显学,思想的突破首先在语言学中实现,若干思想巨匠都是语言学家,如维持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哈贝马斯……陈独秀选择语言学,并非陶渊明式的、寻找一条自适之路、一处温馨的桃花源,而是与他登上新世界的屋顶散发传单的行为一样——高屋建瓴。天地大气的分合汹涌,只有真正的“龙”才能体验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过的都是“虫”的生活,有几个称得上“龙”的人呢?

1917年2月,陈独发被哪所大学

1917年2月,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从而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说陈独秀是教授,革命家,政治家

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 *** 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 *** 之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所以是政治家、革命家;

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系主任),所以是教授

陈独秀是谁?

独秀(1879—1942)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原名乾生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1896年中秀才。次年入浙江求是书院学习。因发表反清文章被通缉,赴日本留学。1902年为反对《中俄密约》回国,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与柏文蔚等组织岳王会,进行反清斗争。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到日本。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次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次年4月与李等人会见共产国际派来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的之一位使者魏金斯基,就建立 *** 问题进行商谈,建议其拜会孙中山。9月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应陈炯明之请到广州任广东革命 *** 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重新组建广州 *** 组织。中国 *** “一大”至“五大”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总书记。在上海与 *** 领导人张继会谈,表示坚决支持孙。1922年与李率先加入 *** ,被孙指定为 *** 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1924年1月被孙指派为 *** “一大”代表,未出席。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写信给共产国际,建议退出 *** ,改为党外联盟。1927年八七会议后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次年拒绝出席 *** “六大”。邓演达曾把其文章做为教材,给宋庆龄讲解文章中引证的典故和成语的用法等。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2月15日与彭述之等发表《陈独秀北京大学职称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在上海成立托派组织。1931年5月在上海成立“中国 *** 左派反对派”,出任总书记。次年被 *** *** 逮捕入狱。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请将陈独秀案作公开审判”。1937年8月获释。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发表文章及演讲,赞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亦拒绝张国焘拉拢另立“ *** ”。1942年5月27日在四川江津病逝。著有《独秀文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