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职称退休待遇政策

有人说,高级职称,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国家重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会对于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专门的照顾,比如说奖励、补贴等等,养老金也有额外的倾斜照顾。是真的吗?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高级职称,过去的时候指的是高级岗位职务称呼,主要指的是一些教授、副教授之类的岗位。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定义有了一定的变化,现在一般指的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任上之后,才拥有相应的岗位待遇。职称证书跟聘任证书已经是两码事了。

高级职称,一般来说都属于高级人才。过去的时候,国家考虑到在企业退休的高级职称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过去为我们企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1991年开始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慢慢的显得他们退休养老金待遇偏低。因此,2005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后,在2005~2013年之间的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中,都有明确的对高级职称退休人员养老金倾斜调整的政策。

比如说山东省2013年养老金调整方案,正高级职称每人每月额外增加养老金300元,副高级职称额外增加150元。2012年正副高级职称退休养老金是每人每月额外增加490元和290元。

黑龙江省2013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通知明确,正副高级职称基本养老金低于4615元和3543元的,正高级职称更高再调整450元,副高级职称更高再调整350元。

这一系列调整,实际上主要也是针对过去在国有企业退休的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的特殊照顾政策。

2014年以后,各个地方不再对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额外的倾斜照顾。高级职称的待遇将主要反映在在职时的工资待遇,通过高缴费基数方式,提升养老金的一些做法。如果企业没有按照真实工资基数给职工缴费,劳动者可以 *** 。

不过个别省市还是有例外的。北京市直到2019年,还保留这个政策:对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高级政工师、高级 *** 退休金调整低于4157元的补到4157元。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较晚,是2014年10月才实施,其有关人员的待遇水平主要是跟本人的职务级别以及岗位级别有关。像专业技术人员,如果能够被聘任上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岗位,确实能够提升退休时养老金计算的一些因素。

比如说过渡性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计算是使用的视同缴费指数和平均缴费指数。10年退休过渡期内的新老办法退休待遇比较的老办法退休待遇。

不过相对而言,即使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以后养老金增加时,目前也没有对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额外增加待遇了。

从2021年开始,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将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 *** 的统一。预计以后对于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不会有额外的倾斜政策了。

女性副高级职称退休规定

女性副高级职称退休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副县(处)级女干部,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可以延长至60周岁。这一政策规定并不具有强制性,符合条件的女性工作人员,55岁时可以按时退休,也可以由本人申请继续工作至60岁退休。对于自愿延迟5年退休的女性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来讲,在职不仅可以享受岗位津贴、绩效工作、在职人员福利、工资正常上调等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而且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多缴多得”的原则,这些人员多缴了5年的养老保险,相应退休金也会随之增长。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之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北京市]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北京高级职称退休年龄

2020年女性高级职称退休年龄最新规定

根据《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为充分发挥女领导干部和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将年满六十周岁退休。但如本人申请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也可以在年满55周岁时自愿退休。

扩展资料

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之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毕节市人民 *** 办公室-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

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退休年龄

在高级职称女干部退休问题上国家做出了相关的通知规定,这和一般的退休年龄是有区别的。通知规定是六十岁退休,但当事人申请五十五周岁退休也是可以得到批准的。如果个人的身心情况都不错,并且也愿意将热情投入工作中,那继续工作其实也挺好的选择,但如果身体情况不好,或者想早点结束工作都是可以的,这个还是要看自己的选择。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十三条 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一)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女教师高级职称退休年龄新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必须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退休年龄。

①正常退休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男满60周岁北京市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女满50周岁(长期在管理和技术岗位上的女职工年满55周岁)。

②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从事井下、高空、高温、低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时间达到规定年限的,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③因病提前退休: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符合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条件的可办理病退。我国职工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满15年。被单位开除的职工,开除之前没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龄不再计算连续工龄,不可以视同缴费年限。但是,实际缴费年限还可以与之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满15年的,可以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人社局申请办理退休。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之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 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 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 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 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人社局关于2022年副高职称女职工多少岁退休?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

组通字[2015]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部分高等学校党委:

为充分发挥女领导干部和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经研究并报 *** 同志同意,现就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含正、副高级,下同)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通知如下。

一、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中的正、副县处级及相应职务层次的女干部,事业单位中担任党务、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当于正、副处级的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年满六十周岁退休。

二、上述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如本人申请,可以在年满五十五周岁时自愿退休。

三、年满六十周岁的少数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延长退休年龄的,仍按照《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3]141号)、《人事部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退发[1990]5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凡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不适用本通知,不予追溯。

五、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政策,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涉及干部人才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政策平稳落实。

六、本通知自2015年3月1日起执行,由 ***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

*** 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5年2月16日